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育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命题的答案。10月22日中午12:30-13:00,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在行政楼南306会议室围绕“建设创新课程,培育未来人才”主题,举办教育思想大讨论会议。此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张启云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此次大讨论聚焦思政教育的问题,从教师素养、教学创新等维度开展研讨。

会议伊始,张启云主任结合当前思政教育发展趋势与课程教学实际,提出了此次大讨论的核心议题。她指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传统思政课堂面临 “内容与现实脱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 等问题,需要从教师能力提升与教学模式创新多重方式破解课程发展难题。随后,与会教师围绕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分享教学经验与创新思路。
在教师能力提升方面,多位教师强调了 “双师型” 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甘芬老师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师不仅要有理论功底,还需要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与发展动态,将更多企业案例、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教学,让理论知识 “活” 起来。她举例说明,在讲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知识点时,可结合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案例,分析技术革新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内涵。在评价体系创新上,教师们提议要坚持“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同时还可以探索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践成果、小组项目表现等纳入评价指标,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综合素养。

讨论尾声,张启云主任对与会教师的观点进行总结。她表示,此次会议明确了教师素养提升的方向,同时,教研室将根据讨论成果,明确后续工作目标。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成功举行,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创新课程建设提供了清晰路径,也为全体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了教师们的教学创新热情。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将讨论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行动,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理论素养、较强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贡献力量,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