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教在明德‖“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讨会暨第三次集体备课会顺利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质量提升,推动“伟大抗战精神”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10月14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召开第三次集体备课会。会议聚焦“伟大抗战精神的教学融入”与“第二章授课思路”两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本次备课会由德育教研室主任樊静主持,课程组全体教师参加。

会议伊始,樊静主任作了引导性发言。她强调,全体授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充分认识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她指出,价值的融入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深入挖掘其时代内涵,并着重就如何实现有效“融入”提出了宏观要求,强调了在教学方法与融入路径上要勇于探索和创新,确保育人实效。

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就如何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各抒己见。

马哲老师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维度提出,要在情感教学中实现理论升华。她建议通过讲述抗战英雄故事、播放文艺演出片段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时代如何弘扬抗战精神",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的转化。

车海肖老师从实践教学角度强调要构建"课堂+实地"的双轨模式。她提出可以通过组织参观抗战纪念馆、寻访本地抗战遗迹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温度,将抗战精神内化为克服困难的实际行动。

在随后的集体备课与分享环节,三位教师代表围绕课程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进行了精彩的教学设计分享。

吴梦茜老师针对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分享了她的授课思路。她重点介绍了如何将经典的文学作品融入课堂,通过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和故事,使抽象的“理想信念”概念变得具体而丰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想信念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力量,从而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价值引领。

党淑敏老师就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进行了分享。她的教学设计别具匠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规则、社会秩序等现象入手,通过层层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案例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深刻揭示并指导现实世界发展的科学真理,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金鸽老师分享了第三节的教学设计与思考。她提出,教学必须直面学生的思想实际,重点关注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关系上的真实困惑,聚焦“真问题”进行有效回应与疏解。同时,她特别强调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提出可以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宝贵资源,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了解国情民情的亲身经历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会议最后,樊静老师作总结发言。她强调,本次集体备课会不仅是一次教学研讨,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她要求全体教师以此次备课会为新的起点,将研讨成果切实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实践,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抗战故事,阐释好抗战精神,让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滋养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丰厚营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研讨会暨备课会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讨论深入,有效统一了教学思想,明确了教学方向,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即将开展的相关章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认真消化吸收本次备课会的成果,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努力将课程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上一条:耕耘沃土育初心 青春筑梦启新程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第十三期明德文化读书班”暨10月读书交流分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