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知,7月6日至7月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惠斌、张启云、高超、吴山山、李彩琴、张璐等6名思政课教师赴华南师范大学参加2025年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班。通过专题理论学习、红色文化现场教学、改革开放成果调研等方式,进行深度研修。


理论筑基:专家引领把握思想精髓。研修首日聚焦思想武装与教学创新,举办两场高规格专题报告。上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教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题,系统阐释"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意蕴与实践要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案例解析“问题导向”的现实运用。下午,青教赛国赛一等奖获得者张永刚教授则以《大思政课背景下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为题,以“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提升教学吸引力、“教学-科研”反哺互促提升能力、秉承“大思政课”与“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多元育人合力等主线作了生动有趣的教学示范,提出“问题链导引+沉浸式体验+跨学科融合”。参训教师纷纷表示,专题报告既“解渴”又“解惑”,为破解思政课“抬头率”与“点头率”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红色溯源:现场教学赓续精神血脉。研修团队深入广州革命历史遗址群开展沉浸式学习。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教师们通过VR技术重现1923年会议场景,结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专题展,深刻理解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黄埔军校旧址内,一份份泛黄的军事教案与学员名录成为阐释“军政并举”办学理念的生动教材;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孙中山手书的《建国方略》与革命志士遗物,引发教师对“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接力思考。永庆坊微改造项目现场,教师们调研“绣花功夫”式城市更新,探讨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社区治理的辩证关系。这些红色地标是思政课教学的“活教材”,帮助教师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
改革见证:前沿调研感悟时代伟力。研修第二阶段聚焦改革开放创新实践,教师团队在中山、深圳开展实践教学。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内,“三天一层楼”的国贸大厦建设影像与“前海模式”创新沙盘,生动展现“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深中通道建设现场,讲解员通过BIM模型演示讲解这项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的技术突破,教师们围绕“超级工程背后的制度优势”展开教学讨论;在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教师们了解了智能机械臂及其他智能硬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内容,结合企业“从代工到智造”的转型案例,解析“新质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大家纷纷感慨:“当课堂上的理论变成眼前的实践,我们更懂得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所在。”


研修结业:知行合一谋划教学新篇。研修班举行结业仪式。教师代表张启云在发言中谈到:这次研修是一次生动的“立体课堂”,让我们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有了新的领悟。只有我们自己走进历史现场、触摸时代脉搏,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结合起来,被历史感动,被时代激励,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国胜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此次研修实现了三个转化——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将改革成就转化为教学案例,将实践感悟转化为教研成果。通过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事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此次实践研修作为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行动”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理论研修夯基-现场教学铸魂-成果转化赋能”的全链条培训模式。教师们通过专题研修系统把握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特别是从广东“敢为人先”的改革实践中,深化了对“两个结合”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指导性的理解;掌握了将改革开放“奇迹”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创新方法,努力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