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6月16日,我校于明志楼南207会议室举办暑期"三下乡""四百工程"思政实践教育活动校级团学组织立项答辩会。29支涵盖支教、红旅、非遗、乡村振兴等多元领域的实践团队同台竞技,以青春之思描绘实践蓝图,展现了明德学子投身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答辩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各团队代表手持精心打磨的PPT,以自信饱满的姿态依次登台,围绕项目背景、实施路径、预期成效及团队分工等核心内容展开汇报。尽管实践方向各有侧重——有的聚焦理论宣讲与红色基因传承,有的深耕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有的关注民生服务与民族团结,但所有团队的讲述中都涌动着同一个关键词:扎根基层。从"把新思想讲进田间地头"的理论宣讲,到"让老手艺碰撞新活力"的文化创新;从"为乡村产业找路径"的调研规划,到"架起家校共育桥"的精准帮扶,每一份方案都紧扣社会需求,用青年视角回应时代课题,彰显着"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实践自觉。

评委老师们全程专注聆听,从项目可行性、创新性、社会效益及安全保障等维度展开专业点评。"社会实践不是‘打卡’,要真正解决问题""既要‘走进去’,更要‘带回来’——把基层需求转化为成长养分"……一句句中肯建议,既是对团队方案的"把脉问诊",更是对青年实践观的深度引导。

经过激烈角逐与严格评审,最终26支团队脱颖而出,获得校级立项资格。这些带着"泥土气""烟火气"的实践计划,即将在暑期落地生根:它们可能是乡村课堂里的一声童笑,是非遗工坊中的一次手作传承,是企业车间里的一次技术探讨,或是农户炕头的一场贴心座谈。

此次答辩不仅是一次实践方案的"大比武",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它让青年学子在碰撞中深化了对"实践育人"的理解,也为学校构建"大思政"实践格局注入了新动能。正如一位团队负责人在答辩后所言:"以前总觉得‘服务社会’很宏大,现在才明白,从一次调研、一场宣讲、一项帮扶开始,就能让青春与时代同频。"

盛夏将至,待实践的号角吹响,26支团队即将带着答辩会上的思考与期待奔赴基层。我们相信,这些年轻的身影,必将用汗水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实践答卷",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