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赓续精神血脉 诵响时代强音——德育教研室云端共读助推普通话普及与精神传承

为深化抗战历史认知、弘扬民族精神,并进一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教研室选定知名学者王真所著《抗日战争与中国大国地位》(团结出版社出版)作为共读教材,于暑期组织开展专题读书活动。

活动采取个人阅读、线上研讨与集体共读相结合的方式有序推进:8月6日至12日为个人阅读阶段,8月13日至22日开展集体阅读与线上研讨。8月13日晚,教研室通过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赓续精神血脉 诵响时代强音”主题读书分享会,分享会有由德育教研室主任樊静主持。

分享会全程使用普通话进行读书交流,在集体共读环节,教师们围绕著作的核心内容展开了多角度探讨。邢雨晨老师聚焦书中关于战时外交的深刻论述,结合章节内容指出:“抗日战争并非仅仅是战场上的拼杀,它也是民族意志与国家智慧的集中体现。书中详实的档案资料揭示了战争期间中国外交的艰难开拓,尤为突出的是为实现‘废约’目标付出的不懈努力,正是这些努力奠定了战后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关键基础。”金鸽老师则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大视野切入分享,强调:“王真教授的精辟分析向我们揭示,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成为唤醒中华各族命运与共意识的熔炉。这种超越地域与民族的集体觉醒,为最终胜利提供了坚韧的精神内核,其经验至今仍闪烁着价值光芒。” 景怡欣老师则侧重分析了书中对中国共产党砥柱中流作用的阐发,认为:“该书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政治领导核心,其提出的战略主张与付诸的切实行动,对促成全民族觉醒、凝聚抗战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研讨环节,其他参会教师则结合书中的内容,重点探讨了抗战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传承路径与实践方式。大家一致认为,作为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而伟大的抗战精神正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与滋养。应当深入挖掘抗战历史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通过讲述英雄事迹、阐释家国情怀、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国”与“家”、“个人”与“民族”的关系,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同时,应以革命先辈在极端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与必胜信心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基石,帮助学生理解信仰的力量,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四个自信”,使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教研室主任樊静在总结时指出,此次线上分享会取得双重成效:一方面,通过对《抗日战争与中国大国地位》的集体研读与深度交流,大家对中国在苦难中浴火重生并赢得国际尊重的历史逻辑有了更透彻的领会,切实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育人育才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以普通话作为规范表达工具进行进行集体阅读交流,不仅展示了教师队伍良好的语言素养,更为建设风清气正、文化氛围浓厚的教育环境提供了有力实践支撑。

本次活动以书籍为媒介,贯通历史纵深与现实关切,既深化了对中国大国地位历史性转折的学理思考,也扎实体现了高校思政教师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共同体意识上的自觉担当。全体教师表示,要将抗战精神中蕴含的智慧结晶和家国情怀,有机融入新学期的立德树人实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上一条:教在明德‖深耕教学设计 赋能课堂提质 ——德育教研室召开线上磨课研讨会

下一条:教在明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开展“教师说教学”模拟演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