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主页| 融合服务门户| 图书馆| 校长、书记信箱|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艺术与设计学院定位与功能说明(修订版)

一、背景与定位修订依据

本次定位修订基于新时代高等教育转型需求,将原定位中的“国际化”调整为“开放式”,更加强调学院与区域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突出产教融合与服务地方的办学导向。这一转变契合国家关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政策指引,响应了陕西省“十四五”规划中对文化创意产业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同时也与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总体办学定位保持高度一致。

通过对西安地区同类院校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当前艺术与设计类学院的办学定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服务导向:

1.西安培华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求卓越”为育人理念,积极构建“传媒+艺术+技术”跨界融合的学科生态,通过“四引四促”(引行业导师、引真实项目、引赛事实践、引双创孵化)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2.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聚焦“设计学交叉学科”建设,通过举办“国际创新设计高峰论坛”促进学术与产业对话,推动“政产学研用”多维协同。

3.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则坚持“立足本土,放眼国际”,依托陕西本土文化资源(如西凤酒厂工业遗产改造、唐十八陵数字可视化项目)开展社会服务,践行“在地国际化”理念。

二、新定位内涵解读

(一)创新型:以变革引领学科前沿

学院将创新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意驱动、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一方面,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AIGC等前沿技术模块,重塑传统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如开设《AI视觉内容生产》《智能信息可视化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应对数字时代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依托“文化创新产能平台”和校级产业学院“新媒体文化产业学院”,推动设计学与传播学、材料科学、数字技术的学科交叉,孵化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项目。近三年师生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奖,充分彰显了学院的创新活力。

(二)实践性:以真练赋能应用能力

学院构建了“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实操能力与职业素养:

1.基础层:依托省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28间专业实训室(含虚拟演播室、航空模拟舱、模型制作室等),开展模块化技能训练;

2.项目层: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嵌入企业真实案例,与校企合作企业合作开发产学研课程;

3.社会层:实施“四百工程”(百名学生访百村、百企、百名教师/辅导员访百企),组织学生参与直播助农、社区品牌提升、非遗工坊等社会实践,近三年孵化乡村振兴项目多项。

(三)开放式:以融合驱动社会价值

学院打破传统校园边界,构建“三维开放生态”:

1.向产业开放:与甘肃演艺集团共建“重走丝绸之路IP”实践基地,联合喜马拉雅FM成立“主播学院”,与百度共建“全媒体创新人才实验班”,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

2.向文化开放: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皮影、泥塑等传承人驻校授课,推动关中民间美术、传统印染技艺等融入现代设计教学;

3.向城市开放:打造“美育服务共同体”,面向市民开设工艺美术体验坊、艺术公开课。

三、功能说明

(一)人才培养功能:育应用型创意人才

学院聚焦“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教学改革,构建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上,形成艺术设计专业集群:设计类(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传媒类(播音与主持艺术)、影像类(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其中视觉传达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为省级一流专业。在质量保障上,建立“作品考评”机制,将学科竞赛(如未来设计师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纳入学分体系。

(二)科学研究功能:促区域文化创新

学院打造“两转化”科研范式,推动学术成果服务社会:

1.文化资源向创意资产转化:依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开展陕西民间工艺的当代设计应用研究;

2.技术成果向产业方案转化:聚焦虚拟制片、AIGC等方向,为企业提供数字展陈解决方案。

(三)社会服务功能:助区域发展升级

学院构建“三维服务体系” 深度参与城市建设:

1.政府合作:承接西安市莲湖区区青年路街办品牌提升改造项目,通过艺术设计激活老旧街区;

2.乡村振兴:开展“百名学生访百村”行动,提供农产品包装设计、直播电商培训;

(四)文化传承功能:承中华美学精神

学院通过“三融通”机制 践行文化育人使命:

1.传统与现代融通:开设《木板年画》《传统为变化》等课程,将凤翔木版年画、社火脸谱等非遗元素融入设计教学;

2.党建与美育融通:打造“艺韵载道”红色美育品牌,组织“重走革命教育基地”“沉浸式红色课堂”等活动,创作党史主题版画等;

3.校园与社会融通:举办“明德文化推广节”,联合社区开展剪纸、陶艺工坊,年受众超万人次,使校园成为区域美育辐射源。

四、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一)深化教学改革,夯实创新型基础

推进“课程-项目-竞赛”三联动教学模式:在课程层面,开发《AI赋能设计》等前沿课程;在项目层面,将真实项目嵌入课堂;在竞赛层面,以“计算机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大赛”为出口检验教学成效。同步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有效保障教学与行业前沿接轨。

(二)整合开放资源,构建实践性生态

搭建“四维资源网络”:

1.企业资源:拓展与陕西广电、甘肃演艺集团的基地共建等产教融合平台;

2.文化资源:深化与陕西省非遗中心合作,建立“传统工艺数字档案库”;

3.社区资源:在西安市设立“社区美育站”,开展艺术支教、老年数字艺术培训;

4.校际资源:共享跨校工作坊、师资互聘机制。

(三)优化评价体系,强化开放式治理

建立“社会效益导向” 的评价指标,将“四率”(项目服务地方覆盖率、成果转化率、文化传播参与率、社会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设立“明德文化贡献奖”,表彰在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师生团队。创新点说明,本定位修订突破传统“国际化”的单一维度,构建 “扎根陕西、辐射全国”的开放式新范式,其特色体现为:

1.文化根脉与开放动能并重:以“明德文化”为内核,通过“四百工程”将育人场域延伸至城乡社区;

2.学科边界与物理边界双突破:拆除“教室围墙”,使博物馆、企业工坊、乡村田野成为教学空间;

3.社会服务与人格塑造融合:在直播助农、社区改造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实现“以艺化人、以美铸魂”。

上一条:深化产教融合,共育数媒人才——艺术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赴西安灵机互动科技访企拓岗

下一条:艺术与设计学院召开期末命题、阅卷及监考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