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8 日下午两点,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翻译专业聚焦 “夯实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实践” 核心目标,组织全体教师开展 “课程负责人说课程” 与 “教师说教学” 专项交流活动。活动以 “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 为导向,通过教师专题汇报、经验分享,系统梳理翻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果,为培育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明确优化路径。

活动中,多位教师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展开深度汇报,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细节。董斌老师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核心,详细阐述课程与“应用型翻译人才” 培养目标的适配性,重点介绍真实翻译项目内容进课堂机制和AI 赋能教学闭环的实践成效。

韩琳老师聚焦《翻译概论》课程,讲解“理论讲解 + 案例剖析 + 实践演练” 的课堂模式,设置“译前准备—译中实操—译后复盘”实战环节,强化过程性能力训练。同时提及与中译语通合作的实习基地,实现课堂学习与职业需求无缝衔接。

韩若冰老师同步汇报《英语视听说》与《翻译技术》两门课程:前者因原教材脱离学情更换为《英语听力教程》,通过“情境模拟 + 任务链” 教学及线上打卡平台提升参与度;后者聚焦 “技术工具 + 科研能力 + 伦理思辨” 三维培养,推行 “科研导览 + 项目制学习”,带领学生检索翻译技术前沿文献,运用迪佳悟软件完成课程翻译项目,还针对性解决“技术协同效率参差” 问题,设计 “技术协同工作坊” 强化多工具融合应用。

韩若雪老师针对《英语阅读》课程痛点,分享“阅读单选题做题步骤‘三步走’” 策略,指出该方法获学生认可;同时介绍 ACHIEVE3000 蓝思分级阅读平台的 AI 个性化推荐功能,以及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获教学论文奖项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

杨艳卫老师从“教师” 与 “课程负责人” 双视角汇报:作为教师,她详解《英汉 / 汉英笔译 I》在 OBE 理念下的阶梯式内容设计与 “AI +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提及通过纸质练习 + AI 译文对比提升学生译后编辑能力;作为笔译类课程负责人,她介绍课程团队(杨艳卫、董斌两位副教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包括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翻译竞赛奖项 20 余项,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 2 项,以及教材选用与案例库、在线资源建设情况。

袁婕老师汇报了口译类课程,阐述《联络口译》与《商务口译》的递进关系—— 前者侧重多领域场景启蒙,后者深化商务专项训练,推行 “小组模拟实战” 与分层教学,同时结合自身译著研究成果,将 “模糊信息处理三步法” 等实践经验融入课堂。

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教学经验共享平台,更明确了翻译专业课程建设的优化方向。后续学院将推动跨课程融合、深化校企协同,持续完善“语言 + 技术 + 文化” 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兼具双语能力、跨文化素养与职业竞争力的翻译人才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