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滚烫,是阳光倾泻的勋章,也是少年眼底不熄的光。在琴房镜前、在排练厅里、在聚光灯下,每一滴坠落的汗水都折射出成长的棱角。大学生艺术团的成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毕业”为核心主题,用一个月的时间打磨节目——从动作的磨合到情感的沉淀,从细节的雕琢到整体的呈现,每支队伍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毕业晚会写下最真挚的注脚。
声乐队:歌声里的青春与感恩
本月,声乐队聚焦《世界赠予我的》《老师我想你》《是老师,是学生》三首作品,围绕“成长”与“感恩”展开训练。在蓝启航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从基础发声练习到整体情感传递,逐步将“毕业”的复杂心绪融入旋律:或用清亮的音色诉说对校园的眷恋,或用温柔的和声传递对师长的感谢。训练室里,反复的合音调整、情感共鸣的探讨,最终凝结成舞台上“不说再见”的深情。




当代舞队:肢体中的青春与羁绊
当代舞队以《青春骊歌》《是老师是学生》《老师我想你》三支作品,用舞蹈诠释“离别”的不同维度。董笑、李丹妮两位老师带领队员们从动作编排入手,确保每一支舞的肢体语言精准传递主题:《青春骊歌》的柔美群舞勾勒校园四季,《是老师是学生》的角色互换展现亦师亦友的温情,《老师我想你》的灯球诉说未说出口的感谢。训练中,队员们从生硬的模仿到自然的情感流露,将“毕业”的细腻情绪,化作舞台上的每一次转身与托举。




流行舞队:律动里的热烈与不舍
流行舞队的《燃动毕业章》是晚会上的“活力担当”。在李妍真老师的指导下,这支融合街舞与现代舞的作品,既要展现少年的热血,又要传递对毕业的不舍。一个月里,队员们从动作的整齐度到情绪的层次递进,不断调整——高难度的齐跳动作、配合音乐的节奏转换,汗水浸透的舞服与地板上的训练标记,都是他们为“点燃毕业记忆”付出的证明。




器乐队:音符里的陪伴与温暖
器乐队的《那年护花声》作为晚会的“隐形旁白”,在樊思奇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专注于“音乐与场景的契合”。从吉他的悠扬铺垫到古筝的情感递进,从间奏的节奏配合到尾声的余韵留存,他们反复调试乐器的音色与编曲的细节,只为让每一个音符都成为“懂你不舍”的温柔注脚。



模特队:台步间的仪式与从容
模特队的《步履芳华》以“新中式”为灵感,在李丹妮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将训练重点放在“气质与仪式感”的呈现上。从台步的稳健度到微表情的管理,从服装与音乐的配合到整体队形的流畅,他们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让“毕业红毯”成为学长学姐记忆中“最值得收藏的风景”。



晚会绽放·不负热爱
六月的训练终章,是舞台上的圆满,更是青春里的“未完待续”。感谢每一位指导老师的耐心雕琢,感谢每一位队员的全力付出。愿所有毕业生带着艺术团的这份“专属记忆”,奔赴下一场山海——此去星辰大海,归来仍是少年。


节目名称《老师我想你》 演出:声乐队 指导教师:蓝启航、董笑


节目名称《是老师,是学生》 演出:声乐队 指导教师:蓝启航、李丹妮


节目名称《世界赠与我的》 演出:声乐队 指导教师:蓝启航


节目名称《青春骊歌》 演出:当代舞队 指导教师:董笑、李丹妮


节目名称《燃动毕业章》 演出:流行舞队 指导教师:李妍真


节目名称《步履芳华》 演出:模特队 指导教师:李丹妮


节目名称《那年护花声》 演出:器乐队 指导教师:樊思奇
